《匡庐图》是中国古画,作者为五代绘画大师荆浩,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荆浩是水墨山水画演变的关键人物,他将唐代吴道子的笔描与项容的泼墨技法结合,扩展笔墨描写山水的能力。“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
国画教程《匡庐图》是中国古画,作者为五代绘画大师荆浩,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荆浩是水墨山水画演变的关键人物,他将唐代吴道子的笔描与项容的泼墨技法结合,扩展笔墨描写山水的能力。“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一说河南济源人。[1] 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