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素描基础:素描三大面、明暗五调子的画法
明暗素描画法是写实性绘画的基础,是描绘物体在光照下亮面与安面结合的一种画法。明暗现象的产生是光线作用的结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表现形体的结构、明暗、空间关系和物体质感等。
物体由不同方向的面组成,在单一光源的照射下,这些不同方向的面接受光线的角度和距离光源的远近以及表面材质对光线的折射率不同,形成了丰富的明暗变化。因此说,物体的明暗变化,起源于物体的变化,懂得了这些原理,就能理解明暗素描表现物体的亮面和暗面是为了更写实地表现形体结构。
物质世界一些复杂的形体最终都将归纳到立方体中去,但又都可以经过切块过程演变出来,这一简单的由方到圆,由元到方的过程确立了立方体画法的支柱-“三大面”概念。物体在一般情况下,都能看到三个大面(亮面、灰面、暗面),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石分三面”之说,就是这个道理。三大面是表现物体体积感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深入分出小的体面变化,任何一个体积都是由多个因透视而变形的面所构成。素描一方面要表现物体的选多面,但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由于过多的分娩造成画面的琐碎、缺乏主次等弊病,所以必须通过概括的手法,分出几个大的面来控制画面的体面效果。
在素描写生中,初学者要想真实地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质感和立体空间关系,必须理解和掌握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这是画好素描的基础。
明暗变化归纳起来在排列上有一定的秩序,即亮面、灰面、明暗交界线、反光和投影。其中亮面、灰面属于物体的受光部分(在光滑物体表面还会产生“高光”又叫“辉点”),明暗交界线、反光和投影属于物体的背光部分、它们构成了明暗两大系统,这就是明暗五调子的基本规律,无论物体是什么形体,光线产生怎么样的变化。物体上所呈现的明暗失踪是“五调子”。
亮面--受到光线直射的地方包括在光滑物体表面上所产生的“高光”。
灰面--受到光线侧射的地方,也是明暗变化最丰富的地方。
明暗交界线--受不到光源照射也受不到反射光影响的地方。是形体大转折的部位,明暗交界线是一个区域,有大小、宽窄、虚实、深浅的变化,正确表现明暗交界线的位置对表现形体结构和塑造立体感具有重要作用。
反光--是背光部分受到周围受光物体影响的地方。由于物体形状的转折,以及受到周围环境反射光强弱程度的作用,其相对的亮度各自不同,反光是自身不面向光源,却受到周围物体反光间接影响的部分,因此,准确适度的表现会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一般来讲,反光的亮度不会超过灰面。在初学者的画面上,常出现反光亮度超过灰面是造成画面整体关系错误的主要原因。
投影---光被物体遮挡后,投在它物的影子,通常比暗部深。
明暗五调子在深浅变化上也有规律,以明暗交界线为界,在背光部是逐渐亮起来到反光,在受光部是逐渐亮起来到高光,我们称此为渐变规律。渐变规律在每一块面中都存在,在素描写生时,正确找准每个面中的明暗渐变是深入描绘的重要手段。
任何物体,无论形体变化有多么复杂,接受光源角度有多大的变化,我们都可以在物体的整体或局部之中忽强忽弱地找到五调子的排列顺序。因此,我们首先要有体、面的观念,养成分析的吸光,并将明暗变化与对体、面的理解结合起来,在画纸上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尽管明暗关系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在绘画艺术处理上,作画者为了满足画面效果的需要,可以改变明暗的状态,加强活着减弱明暗对比,或对投影位置移动、变换等。
画明暗调子的基本要素是线,素描排线的方法有多种,运用时要根据描绘对象的质感和画面的和谐而选择,明暗调子主要要靠前臂线条的排列叠加而成,排线要“齐而不齐”,太齐容易呆板,不齐画面散乱,要注意节奏感。线条要有松紧、疏密、轻重等变化,画面调子的深浅主要依靠落笔的轻重,其次是靠线的叠加层次与前臂的软硬表现。
声明: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本文仅供美术绘画爱好者学习交流,所涉绘画作品及文字版权与著作权归原作者,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责任自负!